为深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检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成效,推动学生工作创新提质,7月10日,鲁东大学第三批辅导员工作室结项验收答辩会在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考核由第二批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烟台大学郭冬梅教授、第四批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山东科技大学许琳副教授担任评委。
本次考核采用“汇报+答辩”双轨形式,9位聚焦不同育人领域的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依次登台,围绕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退役士兵大学生发展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等核心方向,从团队建设、工作实践、特色亮点、资源整合及成果推广等维度展开全景式汇报;评委结合现场陈述,针对工作研究的深度、标志性成果的推广价值及服务学生成长的实效精准提问,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现场既有“晒绩”的务实,更有“问诊”的深刻。
汇报结束后,郭冬梅教授以“专业视角+实践经验”为考核会注入深度思考。她特别指出,工作室建设必须紧扣问题导向,聚焦学生工作中的真痛点、真难点,问题要“小而精”“深而窄”,避免贪大求全,重点明确解决的具体问题;要始终锚定工作室建设的目标任务,坚守“服务学生成长”的初心,既要“做实”当下实践,更要“谋远”成果推广。她强调,推广成果的关键在于从建设实践中提炼“可复制模型”,总结“可推广经验”,通过“点上突破—线上串联—面上拓展—体上升级”的路径,最终形成具有引领性的育人范式,真正发挥工作室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
许琳副教授围绕工作室建设的核心评估维度展开深度解读,为工作室提质增效指明方向。她明确提出,要从“建设目标达成度、特色成果创新性、实践辐射影响力”三大维度系统考量,尤其强调成果质量重于数量,坚决杜绝简单汇总活动记录或数据报表的形式化拼凑,倡导从具体问题切入,聚焦学生工作问题的真实需求,形成一系列可操作、可查阅的物化成果;同时要求立足立德树人机制改革全局,将工作室实践融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用学生满意度、问题解决率、行为转化率等量化数据支撑建设成效;更要以成果分享会、校际交流会、线上工作坊等形式推广典型案例,让“一室经验”真正转化为“全域资源”,切实发挥工作室“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
经各工作室负责人现场答辩、专家评审,依据评委的打分统计结果,参加答辩考核的9个工作室全部顺利通过考核结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