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东大学,守护学生心灵健康,早已告别了心理中心的“单打独斗”。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学生心理需求,唯有打破壁垒,汇聚全校之力,构建心理育人共同体,才能筑牢学生健康成长的温暖堤坝。
专业引领,织密守护之网
心理中心是鲁东大学心理育人共同体的专业核心,不仅承担着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与评估诊断的重任,更是整个体系的“加油站”。心理中心每年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心理委员)、宿管等开展系统性培训超过700人次,显著提升了一线人员识别学生心理困扰和进行初步关怀的能力。
科技是心理育人共同体的有力臂膀。依托线上心理测评平台,学校每年完成约6万人次的网络筛查与一定比例的相关访谈,构建起全校心理动态数据库,为精准关怀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辅导员据此对重点学生开展每月至少1次的深度谈心,班主任则每月深入课堂、宿舍,将关怀融入日常点滴。一旦发现风险信号,心理中心的专业力量便能迅速响应处置。
枝叶关情,感知心灵脉动
辅导员、班主任是离学生最近的“知心人”和“守护者”,学生骨干们则如敏锐的触角,时刻感知同伴的情绪起伏,他们共同构成了心理育人共同体高效运转的最前沿。
成绩优异的小周,平时总是阳光开朗。然而一次考试失利后的谈心,让辅导员敏锐地察觉到她笑容背后的阴霾——这是一种长期隐藏的“微笑抑郁”,经医院确诊为抑郁症。危机警报拉响之时,心理中心专业咨询师迅速介入,提供持续支持;任课老师给予及时的理解和学业支持;辅导员与心理中心合力,以专业和耐心逐步转变家长认知,赢得治疗支持;班级的心理委员、宿舍的“心理情报员”等小伙伴们则默默传递着日常的温暖。这张由专业力量、师长关怀、朋辈支持、家校协同共同织就的“守护网”,稳稳托住了迷途的心灵……
润物无声,关怀无处不在
关怀的力量,浸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辅导员24小时保持畅通、随时准备倾听的手机,任课老师课后耐心的讲解,食堂阿姨递过饭菜时笑眯眯的脸庞,还有精心打造的可供休憩、阅读、交流的小花园……学校精心打造的“环境育人”生态,连同平凡却温暖的人文关怀,都在无形中滋养着学生们的心灵。
厚植沃土,凝聚全员心力
鲁东大学构建的心理育人共同体,正释放出强大的校园“心”力量,激发每一位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关怀自己、关怀他人成为一种自觉。(李雪丽 李绍龙 陈福宗)